2006/11/17

关于日中经济合作问题

武吉次朗

一, 半个世纪的回顾
日中贸易在岸信介内阁时期的1958年曾一度全面中断,之后以1960年池田内阁成立为契机,民间的友好贸易诞生问世,接着1962年签订半官半民的备忘录贸易,两者形成“两个车轮” 起到了“以经促政、以民促官”的作用。在日本的对外关系上,像日中邦交正常化那样,形成全民性共识,可以说是空前的,而经济界确实承担了其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。
1972年田中内阁一成立,就实现了邦交正常化,以此为契机,中国果断决定开始对日出口石油,从此形成了“能源换技术”这一贸易框架,直到20世纪末为止。

福田内阁时期的1978年,和平友好条约签订。几乎同一个时期,中国举起现代化的宏伟目标,进入改革开放年代,对此,大平内阁积极响应,提出全面合作的方针,于是官民并举,开始了诸如货款、合资等大规模的经济合作。这样,日中贸易额急剧增长,发展到超过日美贸易的规模,因而形成了“我中有你,你中有我”的局面,成为不可分的关系。
目前,日中经济关系在双方都占据着重要地位,成为“两国关系所以能够经历各种风雨考验,不断向前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。”(吴仪副总理,2005年在名古屋的发言)

综观上述过程,我们可以说,日本新内阁的诞生,成了将两国关系推向新阶段的契机,而双方有关人士都意识到这一点,为使可能性成为现实,共同做出努力。由于小泉悍然多次参拜靖国神社,“政冷”局面的持续开始影响到“经热”,正因为如此,两国有关人士都强烈希望,以安倍内阁成立为契机,两国政治关系得以再次正常化,推动经济关系的发展。这次发表的联合新闻公报指出“让政治和经济两个车轮强力运转”,是令人鼓舞的;强调“努力构筑基于共同战略利益的互惠关系”,使得面向未来这一理念的内容更加具体地得到了落实,值得积极评价。

二, 来自双发的建议
仅就近一年多来的主要建议,介绍如下:
2005年5月,吴仪副总理提出:一,推动日中经济一体化进程,不仅符合双方利益,在东亚经济一体化进程中,也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。二,双方可以在钢铁、造船、精密仪器,IT、软件等产业领域进行战略对话,进而探索建立某种形式的联盟(注:这一建议使人们回忆起,当年法德煤铁联营成为今天欧盟的出发点)2006年3月,日本国际贸易促进协会:推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的合作(注:已在中国各地进行了15次研讨会);推动对中国企业创造自主品牌方面的合作(注:已在中国各地进行了数十次演讲会)。
2006年4月经济同友会:进行人材培养方面的合作,包括:派遣大量退休专家,设立富布赖特奖学金日本版来支援中国留学生;在中国大学开设日本式经营的讲座,等等。
2006年5月,薄熙来商务部长:探索全新的合作框架,来代替原来的能源换技术框架。例如,节能和环保领域能否起到带头作用。当年的法德煤铁联营,以及中美之间即将启动的战略经济对话机制,均可作为参考。
2006年10月,联合新闻公报:以能源、环保、金融、信息通信技术、知识产权保护等领域为重点,深化互利合作。
上述建议,有必要由政府主导,或者在政府支持下由民间承担,总之官民并举,因此首先应由日本政府明确表示全力以赴。

三, 对中国方面提出几点希望
1. 中国在对外关系方面,往往采取如下行动模式:自己只提出理念或者原则,其具体内容则待他国提出,然后考虑如何应对。上述的吴副总理和薄部长的发言也不例外,这与日方提出的具体建议成为对比。希望提出具体建议,以便推动日方(特别是政府)考虑和行动。
2. 在中国,有关市场经济运行的规则(法规),可以说基本完善。然而对违反规则的具体判断标准、以及有效的制裁制度尚未完善,而且执行不力,致使一些缺乏守法观念的企业违反规则,不讲诚信,对外造成不良影响。这里,所谓地方保护主义成为原因之一(例如“蜡笔小新”的商标问题等)。我认为,关于“整顿企业活动规则(合同、会计、劳务、信息管理等)”“企业应如何履行对社会的责任”等问题,借鉴和引进日本的经验和教训,是值得的。前不久访日的中国都市报记者们,也表示了同样的看法。
3. 随着关系密切化,难免发生这样那样的问题。这时,不要使经济或技术问题政治化,而要以平常心对待,以务实的态度协商解决。这是双方都要注意的。在「使问题政治化」方面,双方的媒体也有很大的责任(他们往往在没有掌握事实的情况下,只凭推测甚至成见写报道,有意或无意之间煽动民众的反感)。就中方媒体来说,例如右翼教科书问题上的朝日啤酒公司、日本进口农产品检验问题上肯定列表等等,就是例子。龙永图先生在世界知识论坛上也强调:一些情绪化的、民族主义的东西会损害我们大的利益。中国成为一个全球所接受、所欢迎的国家,每个公民都有责任。

中日文化交流歴史

中日文化交流历史,源远流长,前后有文字可考的两千多年,涉及范围广泛,包含有哲学、文学、史学、科学、宗教、教育、美术、音乐、舞蹈、书法、体育、建筑、工艺、园林、民俗等多个领域。
在日本人生活中,处处都可以看到中国文化影响的烙印。
郭沫若先生在祝贺中日恢复正常邦交,
写下一首《沁园春》词:

赤県扶桑,一衣帯水、一葦可航。
昔鑑真盲目,浮桴東海,
晁衡負笈,埋骨盛唐。
情比肺肝,形同唇齒,
文化交流有耿光。
堪回想,両千年友誼,
不等尋常。